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煤炭工业洁净煤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
解强
月刊
1006-6772
11-3676/TD
发布日期:2024-10-16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和新上煤电机组低碳化建设,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改环资〔2024〕894号】。该方案明确了分阶段推进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转化应用一批煤电低碳发电技术;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显著低于现役先进煤电机组碳排放水平,为煤电清洁低碳转型探索有益经验。到2027年,煤电低碳发电技术路线进一步拓宽,建造和运行成本显著下降;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对煤电清洁低碳转型形成较强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出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3种煤电低碳发电技术路线,从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项目布局、机组条件、降碳效果3个方面做出具体要求,从加大资金支撑力度、强化政策支撑保障、优化电网运行调度和加强技术创新应用4个方面提供保障措施,并从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和宣传推广3个层面制定多种政策推动项目实施。
近几年,在“双碳”政策加持下,各大发电集团和高校科研院所在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3种煤电低碳发电技术方面开展了积极的示范项目建设和探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开展的大型燃煤火电机组通过直接粉碎、成型颗粒和气化预处理耦合生物质的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台山电厂600 MW燃煤机组和皖能铜陵电厂300 MW燃煤机组大比例掺氨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锦界电厂和泰州电厂已经分别完成15万t/a和50万t/a燃煤烟气二氧化碳燃烧后捕集示范项目,并启动400万t级全烟气CCUS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设计和建设。但落实低碳化改造方案仍面临经济性不足和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因此,实施《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应对技术对于促进煤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以及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十四五”是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期,为集中报道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研究进展,《洁净煤技术》编辑部拟于2025年第5期策划出版“《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应对技术”专题,特邀国家能源集团张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王学斌教授、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李维成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段伦博教授、浙江大学王涛教授、清华大学张扬特别研究员担任客座主编,集中报道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一、专题报道方向
征收“《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应对技术”相关稿件,包括但不限于:
1. 生物质掺烧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案例,含农林废弃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质资源和其他多源有机固废在燃煤火电机组耦合全链条过程的相关研究;
2. 绿氨掺烧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案例,含绿氢和绿氨在燃煤火电机组耦合全链条过程的相关研究;
3.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案例,含化学法/吸附法/膜法等二氧化碳分离捕集技术、二氧化碳高效驱油等地质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化工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等。
二、论文内容要求
1. 来稿要求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成果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综述不少于15000字,研究论文8500字以上。
2. 文章应为原创、未公开发表的作品,应具有较强学术价值和交流价值;或反映所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与实施情况。
3. 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名称、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等;具体论文格式规范请参考《洁净煤技术》近期刊登的文章,文章可从《洁净煤技术》官方网站(www.jjmjs.com.cn)免费下载。
三、投稿方式
在线投稿:请登录期刊官网www.jjmjs.com.cn,完成注册后在线投稿,“投稿类型”请选择“《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应对技术”专题。
四、论文截稿日期及评审要求
1. 专题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要求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2. 为保持本刊的学术水平,通过三审制(初审、外审、终审)的论文方可发表。
3. 论文截稿时间:2025年2月15日。
五、联系方式
张 勇 国家能源集团 E-mail:17000102@ceic.com
王学斌 西安交通大学 E-mail:wxb005@xjtu.edu.cn
李维成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E-mail:liwc@dbc.com.cn
段伦博 东南大学 E-mail:duanlunbo@seu.edu.cn
王 涛 浙江大学 E-mail:oatgnaw@zju.edu.cn
张 扬 清华大学 E-mail:yang-zhang@tsinghua.edu.cn
白娅娜 《洁净煤技术》编辑部,13810006472(同微信),E-mail:baiyana8023@163.com
《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2024年9月
客座主编
张 勇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家能源集团
张勇,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能源管理学博士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能源骨干央企生产管理、科技管理工作,现就职于国家能源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全国电力行业汽轮机专委会委员,智慧能源专委会委员。
王学斌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王学斌,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入选陕西省杰青、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A类)”、山东省/江苏省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研究方向为清洁低碳燃烧与固废资源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担任《洁净煤技术》编委、《煤炭学报》青年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
李维成 高级工程师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李维成,2010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首届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牵头建成国内首个氢能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示范园,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研究成果从氢能制取到氢能利用,支撑四川省及东方电气集团氢能的发展;组织开展化学链燃烧技术政府间国际合作研发,建成全球最大4 MWth化学链燃烧示范装置,入选中欧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典型案例,对未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绿色解决方案。
段伦博 教授
东南大学
段伦博,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青获得者和首届“中央高校优秀青年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洁净煤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CO2捕集及利用等方面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200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多次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1)等奖励。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体组专家和指南专家,国际流化床转化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洁净煤技术》副主编和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
王 涛 教授
浙江大学
王涛,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牵头制定我国首个火电行业二氧化碳化学吸收溶液管理行业标准,参编《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评估报告》《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2019)》等著作,发表论文7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张 扬 特别研究员
清华大学
张扬,博士,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燃烧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低碳燃烧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工作受到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等项目支持。近5年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8次获得本领域期刊、会议优秀论文奖,获国际发明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