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煤炭工业洁净煤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
解强
月刊
1006-6772
11-3676/TD
发布日期:2024-10-16
在全球范围内,氢能因其清洁无污染、能量密度高等优点而受到高度重视,且被公认为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工业及交通深度脱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途径之一。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氢能的长期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氢能产业的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提高氢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建设清洁、高效的氢能产业体系。《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我国要加速发展制氢、储氢、用氢等产业链技术装备及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氢能产业链覆盖面广,涉及制备、储存、输运和应用全链条,对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意义重大,也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先进氢能技术是在氢能生产、储运、利用领域采用创新技术,以实现更高效、环保、经济的氢能转化利用,包括但不限于化石燃料低碳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工业副产物制氢、氢气储存与输运、氢能高效发电及氢能源化工转化等。氢能前沿技术作为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能为全球经济提供一种高效、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能源解决方案,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安全,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并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升级,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
《洁净煤技术》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被爱思唯尔Scopus、瑞典DOAJ、美国《化学文摘》CA等多个数据库收录。2023年,《洁净煤技术》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在182种化学工程类期刊中跃居第2位。作为能源化工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洁净煤技术》目前已策划出版了“碳中和技术、煤高效超洁净排放技术、煤化工VOCs排放与治理、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技术、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燃煤+’耦合低碳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CO2高效捕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可再生能源-燃煤低碳互补发电及综合利用、氢能与洁净煤技术融合发展、燃煤发电CCUS”等多个热点专题/专刊,为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四五”是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期,为集中报道氢能前沿与挑战性技术研究进展,《洁净煤技术》编辑部拟于2024年第12期策划出版“氢能前沿与挑战性技术”专题,特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刘启斌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孙杰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李胜教授担任客座主编,集中报道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一、专题报道方向
征收氢能前沿与挑战性技术相关稿件,包括但不限于:
1. 化石燃料低碳制氢;
2. 可再生能源制氢;
3. 变革性氢能制取与利用;
4. 先进储氢技术;
5. 氢能发电;
6. 氢能源化工与冶金;
7. 氢动力;
8. 燃料电池;
9. 氢能发展规划与政策;
10. 氢能技术进展综述。
二、论文内容要求
1. 来稿要求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成果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综述不少于15000字,研究论文8500字以上。
2. 文章应为原创、未公开发表的作品,应具有较强学术价值和交流价值;或反映所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与实施情况。
3. 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名称、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等;具体论文格式规范请参考《洁净煤技术》近期刊登的文章,文章可从《洁净煤技术》官方网站(www.jjmjs.com.cn)免费下载。
三、投稿方式
在线投稿:请登录期刊官网www.jjmjs.com.cn,完成注册后在线投稿,“投稿类型”请选择“氢能前沿与挑战性技术”专题。
四、论文截稿日期及评审要求
1. 专题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要求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2. 为保持本刊的学术水平,通过三审制(初审、外审、终审)的论文方可发表。
3. 论文截稿时间:2024年10月31日。
五、联系方式
刘启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E-mail:qibinliu@iet.cn
孙 杰 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E-mail:sunjie@xjtu.edu.cn
李 胜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E-mail:lisheng@bit.edu.cn
白娅娜 《洁净煤技术》编辑部,13810006472(同微信),E-mail:baiyana8023@163.com
《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2024年6月
客座主编
刘启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刘启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任长时规模储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科协航空发动机联合体副秘书长等。主要从事太阳能光热化学利用、低碳制氢及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骨干,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申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50余项。担任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Carbon Neutrality、《热能动力工程》等多个国内外期刊编委。
孙 杰 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
孙杰,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太阳能光/热化学转化、存储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骨干,主持/参加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入选期刊封面论文、ESI热点/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目前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Applied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编辑。
李 胜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李胜,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优秀会员获得者。主要从事含碳燃料转化过程不可逆损失与CO2富集机理、碳氢组分分级气化及制氢技术、低能耗CO2捕集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多能互补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骨干,主持/参加了多项重点研发、国家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目前,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innovation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keynote speaker和多个期刊编委和审稿人。